【原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
春秋时期,各国官吏来往频繁,他们观察一个人的语言、行为,然后就能推测出这个人所要遭受的吉凶祸福,他们所说的话没有不灵验的。这些事情在《左传》《国语》中都有记载可查。
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吉凶祸福的征兆,往往萌发于他的内心,表现在他的行为上。那些厚道的人常常能获得福报,刻薄的人常常会招致祸患。凡夫俗子才学浅陋,无法识得吉凶祸福,就如同那些得了眼翳的病人一样看不真切,说祸福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到。
以至诚之心待人,是符合天道的。福报将要来到的时候,观察他的善行就能预先知道。灾祸将要到来的时候,观察他的恶行也能够推测到。如今想获得福报而远离灾祸,先不谈做善事,必须先改掉自己所犯的过错。
【原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
改正过失的方法,首先要有羞耻心。
想想古时候的圣贤之人,和我都是大丈夫男子汉,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后世人的榜样?我为什么就一事无成,甚至声名狼藉呢?
那是因为沉溺于世俗的欲望,私下做过不合乎仁义道德的事情,以为别人都不知道,还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丝毫没有羞愧之心,每天都继续沉沦下去,慢慢就变成了卑劣无耻的人,自己还不知道;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羞愧、更可耻的事情了。
孟子曾说:“知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一个人有羞耻心,便可以成为圣贤,若没有羞耻心,就跟禽兽没什么两样了。这就是改正过失的重要秘诀。
【原文】
第二,要发畏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译文】
第二,要有敬畏之心。
头上有天地鬼神随时监察我们的行为,他们是不可能被欺骗的。我犯的过错虽然隐蔽,不容易显露出来,但天地鬼神却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我犯下的错误非常重大,便会遭受很多灾祸,如果罪过很轻,也会折损现在的福报,我怎么可能不惧怕呢?
不止如此。即使在避开别人独自居住的地方,自己的行为举止,也能够被神明看得明明白白。虽然掩饰得十分巧妙,但内心的想法也全都会显露出来,最终还是无法自欺欺人。如果被人看破,就更加一文不值,我怎么可能不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呢?
【原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译文】
不只是如此。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算是犯了滔天之罪,尚且可以悔改。古人有的做了一辈子的坏事,临终之时有所觉悟,心中萌发一丝善念,最终也能得到善终的果报。
这就是说,内心一个善意念头的勇猛刚烈,足以洗刷一生的恶行。就像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盏明灯照射,几千年以来的黑暗都会被消除。
【原文】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译文】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犯下的过错,只有知错能改,才是最可贵的。
但人间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我们的肉体也容易消亡,一旦停止呼吸,身体就不再属于我,想要改掉自己的过失,也没有办法了。
在阳间的报应,就是背负千百年的骂名,即使是有孝顺善良的子孙,也不能洗刷所犯下的罪过。在阴间的报应是,将受到千百年的劫数,沉沦在地狱里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是圣贤的佛祖菩萨,也无法施以援手。怎么让人不畏惧呢?
【原文】
第三,须发勇心。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
第三,要有勇猛的心。
人们没有改掉过错,大多是因为在罪过面前徘徊退缩,我们必须奋发向前,不能迟疑,不能急躁,耐心改过。小的罪过,如同针芒扎在身体上一样,要快速剔除;大的罪过就如同毒蛇咬到手指一般,要迅速斩断,不能有半点儿犹豫停滞,这就是《易经》中风雷之所以构成益卦的原因。
【原文】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译文】
如果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都具备了,那么有过错就会及时改掉,如同春天的冰雪遇到太阳一样,还担心不能消除吗?
然而人们所犯的过错,有的人从做错的事实本身改正,有的人从认识的道理中去改正,有人的从自己的内心改正,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不同,所收获的效果也不同。
【原文】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译文】
比如以前杀生,现在不再犯戒杀生了;以前生气责骂别人,如今也都控制怒气。这就是将所犯的过错事实本身改正过来。
从事实本身上去改过,那是通过外部力量的限制来改过,这样改过的难度很大,而且病根也无法消除。即便是这里改掉了,那里也会重复出现,不是从根本上改过的办法。
【原文】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