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立命之学1

2025-3-13 22:23| 发布者: tianyi 31 0

摘要: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卷一 立命之学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译文】

 

我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让我放弃学业学习医术。她说,学医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救济别人。而且能学得一身高超的医术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早年的心愿。

 

有一次我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满腮长须,身材雄伟,看起来飘然若仙,我恭敬地向他行礼。

 

老人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参加科举就能考中秀才,怎么还不去读书呢?”

 

【原文】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

 

【译文】

 

我告诉他自己不去读书的原因,并且询问老人的姓氏、籍贯和住所。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皇极数》的真传,如今按照注定的命数,我应该把《皇极数》的精华传授给你。

 

我引领这位老人回家,将事情告诉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招待他。

 

【原文】

 

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译文】

 

试探孔先生的数术,即便是推算很小的事情,都很灵验。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心中又有了读书的念头,于是和表哥沈称商量。表哥对我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设了学馆,教授功课,我送你去他那里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原文】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译文】

 

孔先生为我推算命数:参加县考,考取童生时,我会考第十四名;参加府考,会考第七十一名;参加考取提学的考试中,会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我去应考,这三处的成绩果然跟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

 

【原文】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译文】

 

孔先生又给我占卜终身的命运和祸福,说:我某年考试的名次,补廪生的年份,成为贡生的年份,成为贡生后被选为四川一个县的县令的年份,以及任职三年后会辞职回乡的事情。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享尽天年寿终,只是命中没有儿子。我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铭记在心。

 

【原文】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译文】

 

从那以后,我所遇到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先后顺序,都不会超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

 

孔先生推算我领廪生的俸米,需要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但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屠宗师就已经批准我补了贡生。所以有些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命数不灵验了。

 

【原文】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译文】

 

后来我补贡生的事情,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感叹道:“这五篇策,就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这样博才多学的读书人,怎么能将人埋没呢?”于是他就让县官依照行文向上级呈报,准许我补了贡生。加上以前所吃的七十一石廪米,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

 

【原文】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译文】

 

我因此就更加相信,人生的进退都有一定的命数,升官发财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时机,因此,没有恬淡安宁,没什么追求了。

 

我在燕京做了贡生,留在京城里一年,整天静坐,也不看任何书籍。

 

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游玩,在未进南雍之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在一个房间里对坐,三天三夜都没有闭过眼睛。

 

【原文】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译文】

 

云谷禅师问我道:“凡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妄念缠绕;而你静坐了三天,没有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回答道:“我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算定,荣华富贵,生死荣辱,都有定数,即便要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可想的。”

 

云谷禅师笑道:“我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原来也不过一个庸俗的凡夫俗子。”

 

【原文】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译文】

 

我问他原因,云谷禅师说道:“人不可能没有妄想心,既然有妄心在,终究还是会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能说没有命运呢?但是只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运。最善良的人,命运也束缚不住他;最邪恶的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你二十年来的命运,都被孔老先生算定,而自己不去改变一丝一毫,反而让命运把你给拘束住,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译文】

 

我问道:“那么命运可以逃开吗?”

云谷禅师说:“命运是自己创造的,福运也是自己求的。《诗》《书》中所写的,的确是明白的训诫。佛经里说,一个人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儿女就得儿女,求长寿就得长寿。说谎是佛家的大戒,所有佛菩萨又怎么会说谎欺骗人呢?”

 

【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译文】

 

我又进一步追问:“孟子曾说,心里有所求,就能够得到,这种追求取决于自己。道德仁义,可以尽力去追求。至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要如何才能求到呢?”

 

【原文】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过六祖慧能大师说,每个人的福田,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就没有感应不到的。从内心去求,不只是道德仁义可以求得,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到,这种内外双得,是有利于得到的。如果不能反省自己,而盲目地追求身外的名利、福寿,那就只能像孟子所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最终内外都有损失,因此没有什么益处。”

 

【原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译文】

 

云谷禅师问我:“孔先生推算出你的一生是怎样的?”我就如实告知。

 

云谷禅师说:“你自己认真忖度思量一下,你是否应该考得功名?生命中应该有儿子吗?”

 

【原文】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

 

我反思了很久,说:“这些都是我不应该得到的。应该得到这些的人,大多都有福相。我的福气薄弱,也没有长期行善,积累深厚的功德。我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承担琐碎繁重的事情,不能容忍别人做错的地方。有时候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才智胜过别人。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直言不讳,言语轻狂而放纵。凡此种种,都是薄福的相,怎么适合考取功名呢?”

 

【原文】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译文】

 

地上的污秽能衍生出很多生命,水过于清澈却常常不会有鱼。我非常喜欢洁净,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一种缘故。和气才能孕育万物,我非常容易生气,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种缘故。仁爱,是生命的根本,残忍是不能生养的根本;我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种缘故。言论太多容易伤气,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种缘故。我喜欢饮酒,过度消耗精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五种缘故。更爱整夜不眠长坐,没有保养元气,安定心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六种缘故。其他的过失和罪恶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说明。

 

【原文】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译文】

 

云谷禅师说:“不止是登科及第。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人,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百金产业的人,一定是享有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人,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上天不过让每个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并没有加进任何别的意思。

 

【原文】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译文】

 

就像生儿子,如果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分。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分。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分。至于那些没有子孙后代的人,都是功德极薄的缘故。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译文】

 

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的过错,就应该把你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各种福薄之相,全部改变过来。一定要积善积德,一定要包涵宽容,一定要温和慈爱,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从前的一切,就像昨天一样已经过去,以后的一切,就像今天一样刚刚开始。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重获新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