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译文】
一般人的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命运,而义理道德的生命,难道还不能感动上天?
《尚书·太甲篇》中说:上天带来的灾害或许能够躲避,自己做的恶事而招致的祸害,无法逃脱。
《诗经》上也说:时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道,自己要多求福报。
孔先生推算你今生不能登科及第,没有儿子,这是上天所给你制造的灾祸,还可以改变。你如今不断修养品德,平日里多行善,为以后多积累些阴德,便是你自己所造的福,怎么可能享受不到积攒的福气呢?
【原文】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文】
《易经》上也有一些告诫君子的言论,凡事都要趋向吉利,避免灾祸。如果命运已定,那么吉祥又从哪里去寻找,凶险又怎么去躲避呢?
开篇第一章就有:积善积德的家族,后代必定有福报恩泽。你相信吗?”
【原文】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译文】
我相信了云谷禅师所说的话,接受他的教诲并向他拜谢。我在佛祖面前把自己过去所有的罪恶,全部说出来忏悔,然后写了一篇文章,向佛祖祈求,希望自己能够考中进士,并且发誓,以后要做三千件好事,来报答天地先祖对我的恩惠。
【原文】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译文】
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让我每天把所做的事情登记在功过格上。如果做了善事则记功,倘若做了恶事,便要减去积累的功德。云谷禅师还教我念准提咒,使我所求的事一定应验。
【原文】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译文】
云谷禅师对我说:“画符菉的专家曾说:一个人如果不会画符,就会被鬼神耻笑。有一种神秘的画符方法,就是不动念头。拿笔画符的时候,放下所有念头,心里一丝杂念都不能有。
首先要不起杂念,用笔在纸上点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从这一点开始一直到画完整个符,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复杂的思绪,这道符就会灵验。凡是向上天祈祷能够安身立命的人,必须以没有妄念之心来感应。
【原文】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译文】
孟子谈到立命的道理时,说道:“短命和长寿其实没什么不同。但短命和长命,在一般人看来,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怎么会一样呢?但当你没有任何妄念的时候,什么是短命?什么又是长寿呢?
分开来讲,丰盈和贫乏也没有什么不同,然后便可以立贫富的命。能把穷困和显达也看作没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立贵贱的命。要把短命和长寿看得没有什么不同,然后才能立生死的命。
人们活在世上,只有生死是最重要的,谈到短命与长寿,那么一个人所有的顺境和逆境都应该包含在里面了。”
【原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译文】
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不要做半点罪恶的事情。至于改变命运,那是自己积德祈求上天的事情。
说到修,如果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有罪恶,要用正确的方法改正。讲到俟,如果有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就要完全斩掉断绝。
如果做到了这种地步,便是直接达到了自己本身不动妄念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原文】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译文】
你不能做到不动心的地步,但如果能够念诵准提咒,不要去记或数遍数,也不要间断。念到非常熟练的时候,口里在念,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在念;没有念的时候,心里不自觉还在念。等念咒达到心里没有什么杂念的程度,那么你所念的咒,就会灵验了。
【原文】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
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译文】
我刚开始的号为学海,这一天就改号为了凡。当我我领悟了立命的道理,不想与凡夫的陈旧思想一样。从此以后,每日都小心谨慎,觉得和从前的行为方式大不相同。
以前无拘无束地放任自己,现在心里会自觉地小心谨慎,谨慎恭敬地拜佛,即使在昏暗的屋子里或是没有人的地方,也常常担心自己对天地鬼神不敬。遇到别人讨厌我、诽谤我的时候,也能够安然地接受。
【原文】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译文】
第二年,我去礼部考科举,按照孔先生推算的,我应该考第三名,结果竟然考了第一名,他的预言不灵验了。并且在秋天乡试中,我考中了举人。
然而我做好事的目的并不单纯,自己反省后,依然有很多失误。有时候对于该做的好事,行为不够勇敢;有时候救济别人,心里还有疑虑;有时候做善事,嘴里却说了不该说的话;清醒的时候还能保持操守,但喝醉了酒后却又放纵自己。用自己的过失来折算自己的功劳,功过相抵,日子算是虚度了。
从己巳年向云谷禅师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一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
【原文】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译文】
那时我刚和李渐庵从关外回来,还没来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庚辰年回到了南方,才请了性空、慧空两位佛学大师,去东塔禅堂完成了回向的心愿。
于是心里又起了求得子的心愿,也同样许发誓做三千件善事。辛巳年,果然得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天启。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