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2025-3-10 21:56| 发布者: tianyi |原作者: 【汉】张机(仲景) 36 0

摘要: 毛主席语录 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的精华, 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


 毛主席语录

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的精华, 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歉收并蓄。

古为今用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古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有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

出版说明

 

《伤寒论》系东汉末年具有法家思想的著名医学家张机(约公元150~219年)仲景撰,是一部著名的中医古典著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由上海中医学院基础理论教研组根据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原文标点排印,对比较难读难解的词句作了必要的简注。

《伤寒论》一书,以六经分证为主体,创立了祖国医学辩证诊治的基本原则地中医学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医临床医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阶级地位和时代的局限性,某些方面受到了儒家观念的影响。因此,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

   《伤寒论》原书共分十卷,二十二篇。但其中《辨脉》、《平脉》、《不可发汗》等篇,多属《太阳病》褚篇的复出文,宋刻本序及自序不用,现就原书《太阳病脉证并治》起至《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止共十篇,398条,112方,缉成本册;原文繁体字一般改为简体字。供中医教学、西医学习中医及广大医务人员学习研究《伤寒论》参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 浮、头项(jianɡ)(强:不柔顺的意思)痛而()恶:即怕冷,虽不当风,自然而寒)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zhònɡ)(fēnɡ)(中风:中伤的意思。这里的中风即指个感风邪,并非现在指的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的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脉阴阳俱紧:尺部脉属阳,寸部脉属阳,脉搏不论尺部、寸部俱见紧张,不弛缓的状态)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传:指传经。热性病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简称为传。如:太阳病发展变化为阳明或少阳病。不传是指病情稳定) ;颇欲吐,若躁烦(躁烦:即烦躁),脉数急(脉数急:(shùo),脉数急就是快而 急促的脉像),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阴阳。少阴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直视失溲:两目直瞪而不转晴,大小便自遗);若被火(火:用艾草等药烧火熏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chì)(zòng)(chì)(zòng):抽风,手足抽掣);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 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阳数七、阴数六:古人以七为阳数,六为阴数。所以有七日愈,六日愈的说法。但临床上并不如此刻板)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行其经尽故:在一个阶段里,不传他经,只在本经进行)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10.风家(风家:指太阳中风的患者),表解而不了了(不了了:精神不爽快)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 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这里阳与阴指脉象重按与轻按,轻按见浮为卫阳浮盛,重按见弱是营阴不足),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毛孔收缩感觉,形容怕冷)恶寒,()()(淅淅:吹着风不适的感觉)恶风,()()(翕翕:指发热时高时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汤方一:桂枝汤

桂枝 去皮,三两芍药 三两甘草(zhì) 二两生姜 切三两大枣 (bāi)(就是大枣掰两半的意思) 十二枚

右五味,()()(㕮咀:把药切碎的意思)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chuò)(歠:同啜,饮的意思)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zhé)(zhé)(絷:间折,形容微汗,皮肤湿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五辛:(xiè)、蒜、芸苔、胡(suī)五种菜蔬) 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14、太阳病,项背强(shū)(shū)(项背牵强拘急不舒的症状)反复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汤方二: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 四两      麻黄 去节三两   芍药 二两   生姜 切三两  甘草炙 二两

大枣 (bāi)(就是大枣掰两半的意思) 十二枚   桂枝 去皮 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内:即纳字,下同),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将息:将养调息,也就是护理调治的意思)及禁忌。

 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 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桂枝汤,方用前法;adk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桂枝:指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解肌:解散肌表之邪,但其作用与发汗有别,故只能用于原来有汗的患者),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 也。方五

17、若酒客(酒客:平素爱好饮酒的人)病,不可与桂村姑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喘家:平素有气喘病的人),作桂枝汤,加厚补、杏子佳。方六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

汤方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去皮,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炙 三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擘十二枚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 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

汤方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去皮 三两  甘草炙 二两   生姜  切三两   大枣 擘十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 云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

汤方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 去皮 三两 甘草炙 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 擘十二枚 附子炮 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nuè)(如疟状:寒热发作时有定时,症如疟疾),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清便:排大便。清同(qīnɡ),圊即厕所)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涌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

汤方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去皮 一两十六铢(铢:古代衡量制中的重要单位,二十四铢等于古代的一两)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 去节 各一两  大枣 擘四枚  杏仁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箇:同个字),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枚,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十一。用前第一方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

汤方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去皮 一两十七铢  芍药 一两六铢  麻黄 去节,十六铢  生姜 切一两六铢  杏仁 去皮尖,十六铢  甘草炙 一两二铢  大枣擘 五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权、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权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得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方十三。

  知母 六两  石膏 碎,绵裹,一斤 甘草 炙,二两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 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八十铢 大枣擘,四枚,生姜 切,一两二铢  石膏 碎,绵裹,二十四铢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上一篇:寒窑赋-译文下一篇:了凡四训 -序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